关于NT Live复排版《莫扎特传》讲的究竟是一个“巨婴”一样的音乐顽童莫扎特,还是配角上位的宫廷乐师萨列里,亦或是只会说“好吧,那就到这儿吧”的奥地利大公约瑟夫二世,我们在上一篇文章(《莫扎特传》的主角才不是莫扎特!)中已经扒过了。而今天我们只想聊聊它艰难的首演。
重要的是,可能在通往首演的成功之路上,大部分事情其实往往跟“戏”没什么关系,而是充斥了各种意外、撕逼与最后一分钟营救。
1979年NT版《莫扎特传》剧照,莫扎特和夫人的拥抱~
今天可以被视为乐坛+宫斗戏码的《莫扎特传》,其实是剧作家彼得·谢弗(Peter Shaffer)在六七十年代创作的“信仰三部曲”的终章。此前两部《皇家太阳猎队》(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和《恋马狂》(Equus)都探讨了人与宗教的关系。本来这次《莫扎特传》的导演,也顺理成章准备由此前导演过《皇家太阳猎队》和《恋马狂》两部戏的约翰·戴克斯特(John Dexter)来执导。据说初期讨论时两个人经常互怼,言辞犀利也完全没有影响友谊的小船。然而合作总是夭折于经济分歧,据说戴克斯特开始频繁向谢弗提要求,甚至提出不管以后是不是由自己导演的戏,都要从盈利里面抽成。谢弗当然不肯让步,只好分道扬镳。
饰演1979年版莫扎特的Simon Callow和编剧Peter Shaffer在2014年的合影
主创大换血就已经够闹心了,两位主演其实也状况频出。首演版莫扎特的演员是当时年仅三十岁的西蒙·卡洛(Simon Callow),他进组之后一度非常忐忑,拿捏不好莫扎特的情绪和动作幅度。饰演萨列里的老戏骨保罗·斯科菲尔德(Paul Scofield)最初只是在排练中延续自己的庄重风格,后来在情绪并不稳定的艰难探索中,才逐渐进入到萨列里角色所承担的“天人之辩”境界中。
1979年NT版《莫扎特传》剧照,Paul Scofield(左)和Simon Callow(右)
好在接替戴克斯特的,是时任NT艺术总监的彼得·霍尔(Peter Hall)。霍尔对于莫扎特的作品很有研究,在设计风格上也有自己的想法。戴克斯特原本希望把剧做成瓦格纳风格,戏剧化、大场面、视觉效果强烈,但霍尔却让整个戏的氛围回到莫扎特所在的18世纪,严谨而不失魅力。他同样给了演员很大的自由度去发挥,让一切顺利推进。谢弗后来在采访中称赞霍尔是“最有耐心、冷静、富有想象力的导演,非常清楚我想要的画面,并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化为现实,创作出了外表看起来最优雅的作品”。
首演大获成功。被安排了大量的内心独白,成为讲述者的保罗·斯科菲尔德/萨列里引领人们进入故事,卡洛形容他上台后“像一只豹子,一只老虎,观众们完全臣服于他的表演”,而卡洛饰演的莫扎特同样出彩,音乐顽童的形象被演绎得惟妙惟肖,影响了此后诸多版本的表演。
彼得·谢弗曾明确表示,他就是希望表现一个和人们印象中、和他的音乐风格完全相反的莫扎特。这个莫扎特自鸣得意、轻浮爱炫耀、喜欢尖声狂笑、开各种下流笑话,在和(他幻想的)死亡的信使进行了一段对峙之后,走向最终的死亡。
2016年NT复排版《莫扎特传》剧照
据说,当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也曾到场观看此剧。演出结束后她到后台和导演表示:“莫扎特不是这个样子的。”彼得·霍尔一(力)脸(挺)淡(编)定(剧)地回答:“我相信您会发现,他就是这样的。”
是的,挖掘真相是考古学家的事,而不断重返历史、重新讲述,才是剧作家的使命所在。从英国国家剧院到西区,到百老汇,再到改编电影获得奥斯卡奖,重要的是人们接受了这样一个萨列里,这样一个莫扎特,这样一个《莫扎特传》的讲述方式。
百老汇版萨列里改由伊恩·麦克莱恩出演,获得1981年托尼奖最佳话剧男演员奖
电影版萨列里由F.,获得1984年奥斯卡金像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