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发了法扎的文章后,
有一些朋友在后台问,德国版的音乐剧《莫扎特》是怎样演绎的呢?
有幸在德国版《音乐剧》演出的时候,采访了德扎音乐剧剧本和词作者。
所以可能关于德扎,感受会更深一点。
翻出当时写的文章和采访,再与你一起分享一下:)
英国的《莫扎特传》德国的《莫扎特!》、法国的《摇滚莫扎特》,是当代舞台围绕莫扎特创作的三部著名作品,其实有着完全不同的气质与内涵。
英国的《莫扎特传》最早诞生;德扎相对严肃,偏重于对莫扎特自身命运抗争的探讨;法扎的观赏性更强,突出了莫扎特的桀骜不驯。
这是个流行小确幸的和平时代。
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被妥帖地照料着,人与生活和平相处,在朋友圈上晒着和美的小日子。碎片化的时代,唯有娱乐事件能集中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为同一件事情感慨一番,然后各归各家。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很难再诞生《悲惨世界》或者《呼啸山庄》这样命运感强烈的文学作品。
“悲怆”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情感,而谈论“命运”甚至会被误认为矫情。
可音乐剧《莫扎特》做到了,在严肃认真的舞台表演中,将观众卷入了莫扎特的心灵世界,在剧场体验命运降临。
才华是一个礼物还是一种诅咒?
,莫扎特
“无可比拟的才华是一个礼物还是一种诅咒?”我问Michael Kunze,《莫扎特》音乐剧剧本和词作者。
他微笑着说:“对一个莫扎特这样的天才而言,他所要想的是如何成为他自己。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试图将他带离他应该走的道路,这部音乐剧讲述的是他如何坚持了自己的道路”。
剧中,莫扎特的父亲希望他一直在自己的羽翼保护下成长,可莫扎特坚持去了远方;
主教用权势胁迫莫扎特成为自己听话的仆人,可莫扎特坚持了自己的道路;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茨希望莫扎特陪伴着她成为家中的好丈夫,可莫扎特一直伏案创作;
莫扎特的岳母一家对他如吸血鬼一般一次次索取金钱,莫扎特一边痛苦地写借钱的信一边创作……
小莫扎特和长大后的莫扎特不断地在和命运抗争
莫扎特是个不断被索取的人,因为他的耀眼光芒,他成为了人们追逐的对象,每个人都希望从他身上得到一些东西。
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后,唱的歌词中有一句:“生活有着厚厚的红嘴唇 ”(Es hat dicke rote Lippen)他想要真正的生活,不依附于宫廷、权势的生活。
但这份生活里充满了荆棘。生活有着红嘴唇,亲吻它的代价没有人知道。
所有人围观他,所有人向他索取,所有人期待他的下一个作品时。他只能不断给予,直到最后一刻。
唯一的斗争,便是与命运
让我反复琢磨的另外一个角色是主教。他何尝不是被命运碾压的另一个天才?
主教是精英中的精英,他呼风唤雨,他权倾一时。
可是他无法征服他眼中的小小的音乐仆人莫扎特。
音乐剧中的主教
他从一开始对莫扎特不屑,使用权力对莫扎特的人生进行各种粗暴的干涉,
到最后他对着莫扎特的乐谱,被完美的音乐震惊,
于是仰天长问上帝:“公平的上帝啊,怎么会这样!我一辈子精研科学和人文,我会说希腊文和拉丁文,可是这个莫扎特却已经抵达了‘完美’!
主教代表着强势的理性,代表着这个世界上可见的权势,莫扎特代表着弱势却坚韧的艺术。
主教无法征服莫扎特,权势无法征服艺术,理性无法奴役感性的创作,最后征服者反而被征服了。
这正是他自己的命运:承认自己引以为傲的理性有深深的局限,承认自己穷尽一生追逐的完美不可抵达,在虚无的深渊面前拯救他的正是莫扎特的音乐。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擅长写人物的命运,在选择写哪一个人物的时候,他说他不写胜利者的故事,他选择的都是“与命运相抗争最后失败了的人”。
人性经由命运锤炼,一次次经受考验,一次次遍体伤痕又不屈不挠,一次次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可贵的代价。
莫扎特和我们
一个艺术家到底如何才能真正的真实地生活?
当权势和资本对艺术进行追逐和占有时,
我们如何选择?
我可曾真正生活过?亲吻过生活的红嘴唇?
Q
A
沈奇岚
昆策
Kunze
音乐剧剧作家和词作家。
他的著名剧目Elisabeth、Tanz der Vampire 和Mozart!已经吸引了1400万观众走进剧院。
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最核心的故事,
《莫扎特》想要带给观众的最最重要的
核心故事是什么?
《莫扎特》是一个“英雄式”的故事,是莫扎特不断“赢得”自己的道路的故事,我们希望把莫扎特最真实的人生呈现在舞台上。
对大多数人来说,莫扎特是神童,但他花了很多时间在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为了实现上天给他的天赋,莫扎特没有走一条捷径。
他展开了他的人生,经历很多磨难,他身边的每个人都试图让他离开自己的道路,他为此展开了英雄般的抗争。
在台上,您塑造了一个小莫扎特
和一个成年莫扎特,
这两个莫扎特之间的
关系和张力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天赋之间的关系。这份关系一直在变化。一开始,作为“天赋”存在的小莫扎特给了他很多灵感,让他写出谱子,赢得了贵族们的青睐,获得了认可与成功。
但是这种天赋在后来成为了他的负担,不让他进入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他必须创作,小莫扎特索要的越来越多,不停地写曲。小莫扎特是人格化的天赋,他与成年莫扎特之间的冲突,是核心冲突。
剧中有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就是莫扎特与大主教的关系。
两人冲突的核心是什么?
您是想表达权力和艺术的张力吗?
莫扎特生活在启蒙运动年代,大主教就是启蒙运动中的精英,他相信理性和知识的力量,但他始终没办法解释莫扎特身上的天赋。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乐师就像仆人,地位很低,音乐家主要是为富人和教堂服务。统治者和音乐家之间并非是平等的关系。
莫扎特从内心深处自己作为艺术家,是有平等和尊严的。他是第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音乐家,也因此成了全世界第一位独立音乐家。这一点非常了不起。这种突破也源自他对自我道路的寻找和坚持。
大主教和莫扎特有一个争论,
大主教认为艺术是为贵族和精英存在的,
而莫扎特说自己是为大众、
为所有人创作的,
您又是为谁而创作呢?
如果一个艺术家有天赋,他就有责任把自己的天赋给予社会,给予世界,让更多人获得。
艺术肯定不止是服务于精英阶层。
西尔维斯特·里维、
在首演前一晚,,我们离开了剧场。
路上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于是就问夜幕中的昆策:“昆策先生,莫扎特想要真正的生活,想亲吻生活的红嘴唇。您作为一个创作者,是否也亲吻过生活的红嘴唇?”
他的脚步稍稍迟缓了一下,然后坚定地回答说:“没有。我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我写下我观察到的一切。”
这位获奖无数的创作者,也背负着自己的天赋和重担。他的身边是否也有个只有他能看见的小小天才昆策,逼着他不停创作。他和自己的天赋和解了吗?
灯光很暗,我看不清他的表情。
我们在剧场里享受着天才们的创作——莫扎特的音乐,昆策的音乐剧。
天才们远望着,挣扎着,痛苦着,微笑着,承受着。
第二天,首演开始。,满头银发,望着台上的莫扎特唱到:
“我渴望真实的生活。
生活有着丰润的红唇,
而我们如何摆脱我们的阴影?
我们如何对命运说不?”
不只是道理
还有世界观
分享态度,彼此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