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杨燕迪对谈罗逍然
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自亘古以来便争论不休。无数的聆听者都不自觉地卷入到不同的听觉体验中——在听瓦格纳的歌剧时为何感到莫名的心潮澎湃,在德彪西的《月光》中为何会升起朦胧的宁静,又如何在黄钟大吕声中不禁肃穆......
究竟如何从学理与技术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著名音乐作家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在《音乐与情感》一书无疑给出了出色的探讨。
2017年 9月2日,在衡山·和集书店,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邀请到了本书译者、华盛顿大学古典学博士罗逍然与国内著名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杨燕迪共同讨论查尔斯·罗森在音乐评论方面的贡献。
2017年 9月2日沙龙《音乐与情感——查尔斯·罗森如何见解》▲
音乐与情感
【美】查尔斯·罗森 著
罗逍然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著名钢琴家、文艺批评家查尔斯·罗森谈音乐何以动人心弦的一本书。罗森从乐理出发,结合自身丰富的演奏经验,清晰、有条理地解释了音乐怎样对人的情感带来波动,什么样的音乐是激发人类情感的音乐。
查尔斯·罗森(Charles Rosen,1927—2012):美国钢琴家、音乐著述家和批评家。罗森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著名钢琴家、李斯特的弟子莫里茨·罗森塔尔为师,师承李斯特谱系。在音乐家、钢琴家的身份之外,罗森出版有《古典风格》《自由与艺术》《音乐与情感》《钢琴笔记》《浪漫派》等诸多作品。
罗森的文字一如其演奏:巧妙、精确、极富洞察力,时刻准备迎接挑战……他的分析既清晰又具有说服力,直指问题的核心。倘若你做好准备听罗森讲课,毫无疑问会被他外科医生一般精确的分析风格影响。《音乐与情感》不只改变了我们理解音乐的方式,更涉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艺术本身。
——《卫报》
作为一位可敬的钢琴家,也作为《古典风格》的作者,罗森的声音总是值得倾听。他在本书中选取的范例与所作的细节分析有技巧地解释了音乐究竟如何表达情感。
力度的变化、速度的不同、连音符的长短—— 罗森切入的方式如此直截了当却又那样特殊,灵巧地带领我们靠近音乐的内涵……罗森之所以如此特别,正在于分析音乐中那些激昂、漫无边际又充满对抗意识的情感时,他所展现的整体审美图景。
——《音乐时报》
以上内容来源:启真馆图书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修订版】
查尔斯.罗森 著
杨燕迪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查尔斯.罗森,美国钢琴家,作家。他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建筑师之家,自幼习琴,少年时拜钢琴家罗森塔尔(Moriz Rosenthal,1862—1946)为师,可算是李斯特显赫谱系的“嫡传”。他的正式职业身份是音乐会钢琴家,成名后频频在欧美各重要音乐舞台和音乐节上亮相,并留下为数甚多的唱片录音。傅聪先生曾经用“音乐中的钱钟书”来定位罗森。
简介
西方学界已有共识,查尔斯•罗森的《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一书是近五十年以来公认的影响力、引用率方面“无有比肩者”的西方经典音乐论著——没有之一(至少在英语世界)。此书于1971年出版,翌年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迄今仍是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音乐书籍,其在音乐书中的“塔尖”地位俨然不可撼动。中文修订版新增杨燕迪教授的导读一篇,供读者进一步认识作者深刻的音乐思想和洞见,获新京报2014年度艺术类十大好书之一。
本书分为八个部分(中译本分“八卷”)的总体布局,前两卷是对18世纪音乐语言和古典风格的概貌总览,为后面更为具体的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背景和前提。中间五卷,分别对古典风格最有代表性的体裁和作品进行鞭辟入里的点评和剖析——海顿的弦乐四重奏、交响曲、钢琴三重奏,莫扎特的协奏曲、弦乐五重奏、喜歌剧,贝多芬的代表性钢琴作品和他最突出的风格语言特征,以及古典时期的其他音乐体裁如严肃歌剧和教堂音乐等。最后的“尾语”点明古典风格原则在舒曼创作中的瓦解和在舒伯特作品中短暂的回光返照。
杨燕迪教授
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 译者简介
杨燕迪(1963-),音乐学家、音乐评论家、音乐翻译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聆听音乐| 尚音爱乐
点击图片二维码聆听阅读
点击标题观看
......
尚音爱乐|人生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