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悦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弦乐教研室主任,中提琴演奏家、导演兼制作人、艺术管理专家。
作为演奏家,齐悦曾在全国比赛获奖,演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和亚洲多个国家,活跃于国内外的表演舞台。他曾在德国贝多芬音乐节、美国斯多音乐节、国家大剧院室内乐系列音乐会、北京音乐厅国际室内乐音乐季、中央音乐学院国际室内乐音乐节、青岛交响乐团音乐季等著名音乐节,以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在内的多所世界著名音乐学府举办专场音乐会或讲座。他曾受美国驻华大使的邀请,在美国大使馆为30多位在华各国大使举行专场室内乐音乐会。他的个人独奏跨界音乐会《音乐的天堂》,获得媒体高度关注。
齐悦老师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
2017年受邀担任保利出品的音乐儿童剧《莫扎特的魔法世界》总导演,并担任乐团首席。该剧于北京保利剧院的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获得媒体与观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在齐悦的直接推动下,该剧还在北京市支持下开展了相关公益活动,让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们都有机会得到了高雅艺术的启蒙。
一
关于《莫扎特的魔法世界》的创作初衷?
因为我经常会在全国巡演音乐会,经常演绎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当然也会有一些偏向流行风格的作品给大家呈现。但是久而久之,我们还是会发现大师的经典是可以接受时间考验的,而流行音乐可能更多的是昙花一现,很少能成为传世之作。但古典音乐也有它自身的短板,可能大部分的倾听者还是不能理解音乐除了单纯听感以外的精妙,所以我想到了用“演奏加讲述”的方式来将音乐以及其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因为我认为未来的儿童剧创作,一定会有从单纯趣味性到体验教育性的逐步转变,所以我们通过艺术加工,以及站在孩子视角去思考,使观众能够更多元化的理解音乐作品。站在选材的角度,莫扎特是年少成名,曲风多变的作曲家,很多作品都被作为胎教音乐使用,非常适合儿童去欣赏。而且通过对孩子审美的培养,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为中国儿童创作出巴赫,贝多芬,肖邦等一系列大师音乐体验剧,让孩子爱上音乐,爱上创造。
小小莫扎特
二
您眼中优秀的儿童剧是什么类型?
这个界定起来有点困难。我个人认为儿童剧不能是只给孩子看的,应该也考虑家长的参与感,从创作的角度出发,我制作的剧目应该属于家庭亲子剧,是家长与孩子都可以观赏以及乐在其中的。 而且欢笑过后,家长如果能从剧中有所感悟,我认为这是一部优秀儿童剧所应具备的要素。以《莫扎特的魔法世界》为例,为什么希望家长能和孩子一同观看呢?因为现在为人父母的一代,在自己年少时没有接受正统艺术教育的机会,导致自己艺术领域知识的匮乏,所以正好借助这个机会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从演出中重拾艺术的美感。另外莫扎特之所以成为音乐大师,除了天赋秉异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的父亲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专注的去培养。这也是我们作为家长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引导孩子探索未知,开拓眼界,协助他去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
“
三
关于孩子的艺术启蒙什么阶段开始为最佳?
我认为严格来讲是胎教,我们千万不能低估婴儿的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方面。各类的胎教音乐大行其道,也能够说明孩子在母体中能感受到音乐,以及根据听到的音乐会有所互动。另外在1-3岁时,不要急于去让孩子去学习某样具体的技能,比如器乐,绘画,舞蹈。而是要让孩子多去听,多去看,多去感觉那份艺术带来的愉悦,慢慢的就会在脑海中建立出一套艺术感知系统。这时候,艺术对于他就像母语一样,到4-6岁时再去尝试去具体的技能学习也绝对晚。另外我想对家长朋友们也呼吁一句,学艺术不能盲目,要选择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方向,比如学钢琴的话,不一定就必须要把孩子培养成演奏家。弹钢琴其实更多是培养孩子多线程的思维模式,因为弹琴要左右手配合,同时也是左右脑的协作,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另外通过对艺术的学习,的确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所以这些收获都比成为艺术家要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