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310/皮蕾斯
莫扎特的音乐大多被认为是欢愉、明朗的,在莫扎特18首钢琴奏鸣曲中只有K310和K475是小调。1778年陪同他旅行演出的母亲过世,在巴黎碰了一鼻子灰的莫扎特心情沮丧到极点,钢琴奏鸣曲K310就是莫扎特这一时期的作品,传达了他丧母的伤逝和家庭破散的些许哀伤。
K310算得上是莫扎特除安魂曲之外最忧郁的作品了。第一乐章莫扎特在快板之外特意加上了"庄严"二字加以说明,古尔德的版本庄严是没有的,倒是有种谐谑,左手清晰无比神经质般的快速同音反复令人焦虑不安,莫扎特惯用的十六分音符又有几许兴奋,古尔德就是有本事把小调弹出大调的感觉,莫扎特如果活过来大概是要厥倒了。第二乐章的标记是"富感情的如歌行板",最爱的慢板乐章之一,内田光子的音色有着克制的细腻,隐隐的泪光中透着点点俏皮。
▲ 莫扎特的K310(利帕蒂)
利帕蒂1950年9月16日在他身患绝症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演奏了K310,那真是一场绝唱。莫扎特的K310初听者只听得见繁花灿烂,莫扎特的忧伤是隐藏的。利帕蒂知道自己死期已近,他在琴声里静候死神。慢乐章轻轻叩击的同音反复微含幽怨之色,饱含留恋,第三乐章的快板,他是如何拼尽全力把抒情的旋律直接推向高潮,硬是把本用来慰籍的大调弹得比小调还要哀伤。舞台上,利帕蒂的手指慢慢离开键盘,他已经体力不支,终究没能弹完音乐会的全部曲目。照片上这个罗马尼亚天才俊美得让我不由得惋惜他的早逝。他33岁就死了,比莫扎特还短命,或许他与莫扎特都只是这个世界的惊鸿一瞥,是上帝派他们用音乐来安慰世人的。
▲ 莫扎特的K310(埃米尔·吉列尔斯)
莫扎特的天真最容易在他1783年创作的第十号钢琴奏鸣曲中听到。西方调性音乐早在巴赫时既已确定,莫扎特和海顿更赋予调性于个性,这首K330使用了最明亮开朗的C大调,简单直白的天真。莫扎特传记作者所罗门称莫扎特为"儿童莫扎特",甚为贴切。前苏联钢琴家里赫特拥有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钢琴技巧,就是这样一个大师却反复申言莫扎特是最难演奏的,我想他说的"难"绝非技巧,而是红尘中本已不再单纯的人,要如何放下心中千千结弹出那一派朗朗的天真与清澈。
霍洛维茨1986年回俄罗斯开音乐会弹的开场曲就是这首K330。录影上,霍洛维茨端坐琴前,一双手趴在琴键上象翩翩蝴蝶飞来飞去,这样的手姿如果是琴童是要被老师骂得狗血淋头的,可是霍洛维茨的十个指头却伸缩挠拨得灵巧无比,不愧是浪漫主义的最后一人。霍洛维茨的莫扎特情感饱满,对比恣意分明,强音轰隆隆砸过来,不由分说地卷起心中千堆雪,弱音暗藏柔情,弹起快速跑动的音符,他掉落一地的珠子,速度兴之所至。不过过多的使用延音踏板使得霍洛维茨的K330少了几分明亮。霍洛维茨的莫扎特感情浓厚、层次分明,相较于古尔德的质朴总是华丽了些。霍洛维茨的肖邦和莫扎特我都不喜,倒是喜欢他斯克里亚宾的精巧与悲凉,拉赫玛尼诺夫的壮阔与柔情。
古尔德弹的K330速度极快,有股子蛮气,好似下了学的野小子发疯似地冲出教室要去拆天拆地,还是古尔德式的跳音,倒是率性天真,只是细节处少了些婉转,与霍洛维茨浪漫主义的演奏相比古尔德实在是个不善煽情的老实人。古尔德高超娴熟的技巧自不必说,饶是这么快的速度每个音符依然清晰可辨,即使左手的低音部也如是。不过古尔德终究是不喜欢莫扎特的,说他不是死得太早而是太晚,大师也有刻薄的时候。
听过古尔德和霍洛维茨的莫扎特再听内田光子显然太不同,到底东方人,不紧不慢的速度透着一份日本人的矜持,透明如水的音色带着孩童原初的纯净。内田光子的莫扎特有种东方式的细致和内敛,晶莹的颤音引来心悸的一掠,细腻的弱音好似小猫的爪子挠拨到心灵的最细微处,温暖柔软的记忆洒落在一片深深浅浅中。莫扎特的K330,要论天真还是古尔德,至于内田光子我想说的是纯净,没有一丝晦暗的纯净!
世上曾有莫扎特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快乐。
根据苹果公司规定,微信iOS版赞赏功能关闭,如您对本文表示支持,苹果设备用户请长按识别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