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播:念晞
▵点击收听▵
◇◇◇
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意外(三)
▽
萨尔斯堡的交响曲
1771年,莫扎特从米兰回到萨尔斯堡。到1774年这三年期间,莫扎特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这时候他十五岁至18岁;这期间萨尔斯堡宫廷中大部分音乐会上演奏的曲目都是出自莫扎特之手。不过随着自己与大主教的关系日趋恶化,莫扎特的音乐被逐步放逐进“冷宫”;虽然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创作,但从1775年之后直到1777年八月他辞职,莫扎特的创作再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的舞台上。
萨尔斯堡是教会领地,这里的管弦乐团自然为教会所用。莫扎特从十三岁起就在此乐团里以无偿团员身份任职,到十六岁他终于成了拿薪水的正式乐团首席,但在他之上还有来自意大利的乐师索里斯特。(莫扎特的父亲一辈子都没能成为乐师长,最高的职位也只是做到了副职——正职的位置永远被意大利人把持着;即使是在萨尔斯堡这样的小地方,教会也不得不花高价去聘用意大利人,这倒也不能完全归罪于主教的愚钝,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就是这样。)萨尔斯堡要求莫扎特提供的音乐主要是典礼音乐,音乐会用的交响曲;有时候也需要小夜曲、舞曲等。
宫廷虽小,但那里的音乐从很早就已经由著名的音乐家来负责了。从地图上看,萨尔斯堡位于奥地利的西段,紧邻着意大利,所以这时候莫扎特的交响曲形式是维也纳的四乐章形式和意大利的三乐章形式并立存在着。
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段的音乐创作反映着莫扎特从少年渐渐成熟:比如他十五岁时创作的交响曲,时长一般在十二分钟左右,是很短的作品;但到了十八岁时候,他的交响曲就延长到二十五分钟左右,这已经算大型作品了。从内容是看,十八岁时候的创作自然更加丰富充实,尤其是在他访问过海顿之后,在后者音乐的影响之下,他的创作手法更趋于成熟了——十七岁之后,他的交响曲中出现了即便用现在大型管弦乐团演奏都不会显得单薄的大型交响作品,比如G 小调K183、G小调K550(这两首经常被一起演奏)。当时很少有人用小调来创作交响曲,这首乐曲开始时候出现急促的切分音节奏给人以不安的情绪,就像暴风雨要压境。
这样的音乐很显然不被剧院和音乐会所认可,但你不要忘了,那是在1770年时候,在维也纳掀起了所谓的“狂飙运动”,包括海顿在内的大作曲家们跟事先商量好似得,纷纷用小调来创作交响曲。此时,莫扎特用小调创作也不算新奇,不过他的G小调充满了偏激,你能听出来他自己内心的挣扎;同时,在浩瀚的十八世纪交响乐洪流里,这首G小调显得是如此的独树一帜。
另外那首A 大调K201也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一首把热情埋藏于内心,表面相对安静的作品。这两首作品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除了小步舞曲部分,其他的乐章都采用奏鸣曲形式;小步舞曲更加趋于交响曲式。
在萨尔斯堡时期,莫扎特除了满足音乐会的要求,也有为歌剧写的序曲作品。除此之外,莫扎特还将自己创作的小夜曲也改编成五首交响曲:
D大调 K203 四个乐章
D大调 K204 四个乐章
D大调 K250《哈弗纳》 五个乐章
D大调K320《驿號》 三个乐章
D大调K385《哈弗纳》四个乐章
看到了吗?全是D大调。这是因为在萨尔斯堡,莫扎特创作的小夜曲全是用D大调。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编号K320的《哈弗纳》小夜曲改编的交响曲,这部作品包括两个小步舞曲,所以是五个乐章——这是莫扎特所有交响作品中唯一的例外。
巴黎、曼海姆,以及重返萨尔斯堡的交响曲
1777年,莫扎特和萨尔斯堡大主教发生冲突,他辞职了,随即踏上了谋求新天地的旅程。从慕尼黑、曼海姆到巴黎,莫扎特受当地举办音乐会的经纪人之托,创作了一首交响曲。这首D大调交响曲,后人统称为《巴黎》——这是莫扎特一生创作的交响曲中占据特殊地位的作品。
初来乍练的莫扎特,巴黎之行以挫败告终。在父亲的严词命令下,他回到萨尔斯堡,成为了宫廷管风琴手。他又回到了自己讨厌的大主教手下,随后的两年可谓度日如年,自己的作品数量也骤减,能称之为交响曲的作品只有三首:
G大调 K318
降B大调 K319
C大调 K338
虽然数量少了,但经过逆境的磨练,莫扎特更加成熟,尤其是后两部作品和他十八岁前的创作相比,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林兹》交响曲以及第三十七号
返回大主教手下,莫扎特他的矛盾与日俱增,终于在1781年五月爆发了。莫扎特甩出一封辞职信便自行离开了。之后的六年他在维也纳以自由钢琴家谋生,这比预想的更容易糊口,收入也比从前多了不少。作为钢琴家,在他的音乐会上演奏的交响曲新作只有那首曾经用作序曲的《哈弗纳》,其余都是自己早期在萨尔斯堡的创作,甚至还搬出了他十七岁时候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他此时的创作明显不在一个水平,不过那时候人们拿交响曲是当成序曲来用的,因此很少有人提出批评。
下一首创作的交响曲被命名为“林兹”。当时莫扎特已经与康斯坦茨结婚,但父亲始终反对这桩婚事;为了缓和这对至亲矛盾,莫扎特带着新婚妻子往萨尔斯堡赶路,途径林兹这个小城时接受图恩伯爵委托创作了此曲。他们十月三十日来到这里,十一月四日此曲首演,所以莫扎特只用了四天就完成了这部传世之作。
当时已经有了《第三十七号交响曲》的G大调乐曲了,这首乐曲长期存在着争议,有人说只有前奏部分“庄严的柔版”出自莫扎特之手,其余是米希尔·海顿的创作;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证实了这首作品全部出自莫扎特之手,是他在1784年左右于维也纳的创作。1784年,对莫扎特来说应该是最开心的一年,作为钢琴家他在维也纳大红大紫。
出于对米希尔·海顿所写的这些旋律动机的喜爱,为了能在自己的音乐会上有所呈现,莫扎特基于此做了扩充,成了如今“第三十七号G大调交响曲”,这或许为后来学术界闹乌龙事件埋下伏笔吧。
由于米希尔·海顿的三个旋律动机非常短小,莫扎特的扩充方式大致会有两种:其一、把它们写成小步舞曲;其二,在它们前面补写前奏。这种补写前奏的方式,在两年后的交响曲《布拉格》之中被发扬光大,因为这种“快-慢-快-慢”的形式有着浓郁的巴洛克音乐过度时期的影子。
无论如何,这种在别人作品上加上前奏就拿来使用;或者实在没有新作品就用萨尔斯堡时候的“旧货”来充数;在维也纳的五年时间里,莫扎特几乎没写过新的交响作品,这一切表现都可以看出莫扎特对交响曲的态度是多么敷衍了事了。这样不能全怪他,当时的大环境交响乐不是音乐会的主角,仅仅是调味剂而已。而在这五年里,莫扎特写了十四首钢琴协奏曲,因为这才是音乐会的中心。
《布拉格》交响曲
在1786年至1788年,莫扎特写成的四首交响曲是相当的出色。最早的这部就是D大调K504,而且第一次用演出的地名命名,这就是《布拉格》交响曲。这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从此之后莫扎特的交响乐到达了一个新高度。它和接下来创作的三部交响曲一起成为了莫扎特的不朽之作。只是这首《布拉格》是三个乐章的形式——依旧是意大式——所以不被德国流派的音乐历史学家重视罢了。
在此之前,莫扎特创作音乐时的服务意识越来越淡薄,真正开始依照自己内心的美学诉求进行创作了,所以当时的听众反馈便是“莫扎特的音乐越来越难懂”。比如之前非常简洁的《巴黎》,对当时的巴黎听众来讲,这首乐曲“转调太多、太复杂了”;那么如今这首《布拉格》中多处使用的半音、大胆鲜明的转调等等,不难想象对当时的现场听众会造成怎样的影响,估计不仅仅是瞠目结舌吧。
或许在莫扎特心中一直有这样的情节,“最多不过是交响曲,但毕竟也还是交响曲”吧,没必要在里面展现过于复杂的东西。但从那个时候起,他的创作越来越忠于自己的内心,他越发厌恶曾经父辈们的谆谆告诫,“创作音乐要讨好听众”。在十八世纪,一个音乐家如果背离这一点无异于,但从那开始,莫扎特的作品反而更加完美出色了。
文/茶茶斑竹、校对/Nancy、责编/倩儿
背景音乐列表
1.Symphony No. 25 in G Minor, K. 183 - I.
2.Symphony No. 29 in A Major, K. 201 - II.
3.Symphony No.31 in D, K.297 Paris- I.
4.Symphony No. 34 in C major, K. 338 - II.
5.Symphony No. 39 in E Flat, K. 543 - IV.
6.Symphony No. 37 in G, KV 444
7.Symphony No. 38 in D major ('Prague'), K. 504
知乐古典音乐—知识文库
www.zhiyue001.com
有声音的古典音乐鉴赏平台
FOLLOW US|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微信公众账号:知乐古典音乐(ID:zhiyue_music)
新浪微博:知乐古典音乐
喜马拉雅、虾米、蜻蜓的认证账号:知乐古典音乐
JOIN US
招贤纳士|商务合作|有意添加
微信号:zhiyue1001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期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