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播:念晞
▵点击收听▵
◇◇◇
莫扎特的交响曲的意外(二)
▽
我们姑且用编年史的办法,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莫扎特的交响作品。如果这是一个崭新的契机,让大家能明白,“德国学院派、乃至出版商挑选剔除的作品;其实也在莫扎特眼中的交响乐之列”,那也是极好的……
初期的交响乐
莫扎特最初的交响作品应该于1764-1765年在伦敦创作的,当时满打满算他还是个八、九岁的孩子。也就是两年前,六岁左右的莫扎特就展现出惊人的钢琴演奏天赋,以及音乐敏感性——给他一个根音,他就能配上旋律,甚至能准确说出所有的和弦……父亲便以培养神童的方式来栽培他,带他游遍了欧洲的宫廷。无论在哪,这对父子都能赢得掌声一片。随后父亲不再满足于偏隅一方的小宫廷,决定带着儿子进军欧洲的大皇室。这次旅行从1763年开始,计划维持三年半。同样,旅行的意义有二:其一,进一步为儿子的未来做宣传;其二,向更多的音乐前辈取经。
这次旅行到一半时候,父亲在伦敦病倒,卧床不起,本该早早结束的英伦之旅因此延期了很久;不过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长时间停留在英国,年幼的莫扎特得到了“王妃御用音乐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的赏识,从J.C.BACH那里学到了奏鸣曲和交响曲的创作手法。
在英国的这段时间,莫扎特至少写了五首交响曲:
降E大调K16、A小调K16a(雷奥博德·莫扎特<父亲>作?)、D大调 K19、F大调K19a、C大调K19b(遗失)。长期以来我们只发现了降E大调K16和D大调 K19这两首,最近才发现了A小调K16a和F大调K19a,目前一共四首可以演奏。之后,莫扎特在荷兰期间创作了两首(降B大调K22、G大调K45a)。这七首交响曲是他六岁至十岁长途旅行期间的作品。(最后这部G大调K45a是后人在蘭巴哈修道院发现的,所以被取名《蘭巴哈》。后人通常以为此曲创作于维也纳,其实曲谱上有莫扎特的亲笔署名:1766年作于荷兰海牙。)
此时的交响曲风跟自己的老师 J.C.BACH十分类似。我们说过这位克里斯蒂·巴赫是巴赫家族中有生之年唯一混的开的那位,自己留学意大利,后来旅居英国,所以他的作曲风格非常的“意大利”。这样的风格传给了年少的莫扎特,所以这个时期莫扎特的作品是非常“时髦”的。1782年,当莫扎特得知这位老师的死讯之后,还特意创作了钢琴协奏曲(A大调K414)来缅怀他。可以说J.C.BACH影响了莫扎特一生,他最后的那首交响曲《朱庇特》(C大调K511)第一乐章的写法依旧有这位老师的影子。
这七首初期的交响乐,全是“意大利”形式的三个乐章模式。毕竟受年幼所限,内容相对简单。奏鸣曲形式的作品还处于过度性质,即便有发展呈示部也只是几小节一带而过。
这里需要提一下管弦乐团的配置。在传统的弦乐四声部(小提琴两把、中提琴一把、低音大提琴一把)上加了双簧管两把、法国号两把。这样的配置莫扎特可谓“钟爱”了一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随后不久他又添加了巴松管两把;以及小号或者是定音鼓(莫扎特一直把小号当定音鼓来用的,而不是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铜管旋律性乐器)。双簧管是用来加强小提琴声部的,通常是随着小提琴一起演奏;法国号则用来增强和弦效果。
维也纳(少年时期)的交响曲
F大调 K76
F大调K43
D大调K45
降B大调K45b
D大调 K48
这个时期一共五首,此时的作品加进去了小步舞曲,从而构成了四个乐章。我们已经讲过当时交响曲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拿来当“序曲”用,而且是在音乐会开始前和音乐会结束之后分开演的。与意大利比较正统的“快-慢-快”三乐章交响曲相比,维也纳的听众对于小步舞曲的热情更加强烈,所以在音乐会开始前的交响曲两乐章结束后,必须再加上一首小步舞曲——维也纳的交响曲为什么是四个乐章,这就是由来。莫扎特少年时期创作的五首交响曲也是按照这个要求来的,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五首作品单独归类了。
意大利的交响曲
莫扎特的父亲一直有这样一个强烈愿望,“必须在儿子十三岁之前,带他去一次意大利”,所以1769年十二月至1771年三月,这次历经一年零四个月的长途旅行开始了。
当时的莫扎特在德国已经是倍受赞誉的“神童”了,可在意大利却没有创出名头,这次长途旅行的目的和从前一样——为出名、也为了镀金。
不过这次旅行的最大收获是第一个目标超额完成了——意大利的音乐大老爷们深深被莫扎特的天赐才华震撼到:在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莫扎特听了绝不外传的秘曲合唱——阿列格里的《求主垂怜》,回到住处之后居然完全凭着记忆把谱子记录下来。这样前无古人的壮举让莫扎特赢得了罗马法王颁发的“骑士”勋章;另外他还在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向马蒂尼学习对位法,顺利通过了极其困难的考试,取得了会员资格。有了这两项荣誉,就如同“丹书铁劵”在手,莫扎特在意大利可以畅行无阻了。
在意大利之行期间,以及第二年的米兰之行期间,莫扎特创作了以下这些交响曲:
D大调 K73l
D大调 K73m
D大调 K73n
D大调 K73q
G大调K74
降B大调 K74g
C大调 K111b
C大调 K112
这些作品基本上采用意大利形式的三个乐章,也有带着小步舞曲的四乐章作品,但这是莫扎特返回萨尔斯堡之后为了满足当地听众而后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有那种第一、二乐章不间断演奏的作品,这是深受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影响。
此外还有两首歌剧序曲 D大调K74a(《本都国王米特拉大梯》序曲)D大调K111a (《阿斯卡尼奥在阿尔巴》序曲)。其中《本都国王米特拉大梯》序曲是最早具备三个乐章的作品(当然篇幅真的很小);《阿斯卡尼奥在阿尔巴》序曲开始时候是一个乐章,后来讲歌剧第一幕中的两首曲子优美的行板(三美神之舞)、急板(合唱及舞蹈)加了进去,成了三个乐章。
这些作品单单从乐谱上就能看出意大利人那种乐观的气质,从第一个音开始就充满欢乐。这是年少时候莫扎特的创作风格,也是完全遵照父亲的意思而为。
我们说过,十八世纪音乐家是不能为自己心中的艺术而艺术的,他们要满足听众的喜好,这是铁律——连莫扎特也不能武逆。
文/茶茶斑竹、校对/Nancy、责编/倩儿
背景音乐列表
1.Symphony No. 1 in E flat K16 I. Molto allegro
2.Symphony No. 7a (Alte Lambacher) 2. Anda
3.Symphony No. 11(K. 73q)1. Allegro
4.Symphony No. 11(K. 73q)2. Andante
知乐古典音乐—知识文库
www.zhiyue001.com
有声音的古典音乐鉴赏平台
FOLLOW US|关注我们的最新动态
微信公众账号:知乐古典音乐(ID:zhiyue_music)
新浪微博:知乐古典音乐
喜马拉雅、虾米、蜻蜓的认证账号:知乐古典音乐
JOIN US
招贤纳士|商务合作|有意添加
微信号:zhiyue1001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本期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