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歌曲的演唱者沈小岑,也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明星。
小的时候,沈小岑就知道母亲在文工团工作。
在天赋的加持下,沈小岑却迷恋上了唱歌和跳舞。
母亲却对女儿的这个爱好不闻不问,而且时不时还会泼上一盆冷水。
在父母的心目中,女儿长大应该安安稳稳地找一份其他的工作。
但沈小岑的内心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母亲不教,那就向别人求助。
所幸父母的朋友都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她背着家里人,找到了声乐教授廖一明。
廖老师答应教她,不过得先听听她唱得怎么样。
在约定的时间,沈小岑去了廖老师的家里。
怀着兴奋和激动,沈小岑唱了一首歌。
廖一明的这番评价,让内心充满无尽希望的沈小岑深受打击。
他告诉沈小岑,可以扬长避短,走中音的路子。
就这样,沈小岑瞒着家里人,开始跟廖老师学习。
老师的教授是很管用的,不到一年的时间,
《卡门》这样的曲子,沈小岑就能轻松驾驭了。
她也慢慢明白,即便家里人不反对,
由于当时的各大高校基本都停止了招生,
毕业之后,沈小岑进了房管局下属的一个施工队。
空闲之余,沈小岑还会去廖老师那里去学习。
自己也在进行着刻苦的练习。
这段当工人的日子,成了沈小岑打基础的时光。
直到21岁,沈小岑的音乐梦才迎来了真正的机会。
那是1978年,各大高校开始恢复招生,
上海芭蕾舞团歌唱队要招人,沈小岑几乎是第一时间得知了消息。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作为新人,沈小岑在团里的名声还是一片空白。
她从基础做起,跟着团里的同事一起学习。
之前打下了基础,她需要的是实际演出经验。
一次又一次的演出,让她逐渐找准了自己的舞台节奏。
沈小岑登台唱了一首《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凭借这首歌,沈小岑打出了知名度。
而随着舞台演出的经验逐渐丰富,沈小岑愈发觉得这种演唱的形式太过于呆板。
不过,那时候国内外的音乐界还没有大规模的交流,
外国人是怎么唱的,国内的人也不知道。
沈小岑一时也想不好,在舞台上如何表现,才能更好地展现歌曲和音乐的魅力。
直到有一天演出的时候,唱到嗨的沈小岑,似乎自然而然找到了一种方式。
那次演出原本是中规中矩的,她站在舞台上的话筒后面。
不过唱着唱着,随着音乐的激情澎湃,
沈小岑的情绪也被感染和带动了。
就在此时,她突然把话筒从架子上拿了下来。
台下的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沈小岑已经把话筒拿在手里继续歌唱了。
沈小岑的这个动作,不免让观众感到有些新奇。
那次演唱,沈小岑是走着唱完的。
毋庸置疑,当天观看演出的观众被镇住了。
有些报纸开始跟进报道,沈小岑立刻在全上海引起了轰动。
有人觉得这样的风格很好,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一时间,沈小岑在歌坛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赞同的人认为,这种歌唱方式有亲近感,算是沈小岑的一次创新。
不过在反对的人看来,歌唱是神圣的,走到观众中间太过于开放,不符合歌者的身份。
如今看来,一名歌手通过和观众互动的演唱方式效果很好。
但是在沈小岑的事业刚刚起步的年代,
这种大胆的尝试,还是会引起不必要的非议的。
无论如何,沈小岑的创新,契合了时代的背景和变化。
而属于她的歌声,也即将向全国飘扬。
1982年,随着沈小岑在歌坛的名声增大,广东的一家音像公司找到了她。
国内那时候最流行的民谣歌曲,还有就是外国的电影插曲。
随后,沈小岑翻唱了几首知名的英文歌曲。
这些歌曲都已经流传很久,所以沈小岑的录唱,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当时录歌用的是磁带。
好巧不巧的是,几首歌唱完,一盒带还没有满。
工作人员也没怎么上心,居然随便找了一首中文歌曲来凑数。
沈小岑也就唱了。
磁带录制好开始销售,原本是大杂烩的翻唱,没想到却迅速打开了市场。
尤其是那首临时被找来凑数的中文歌曲,更是飘扬在大街小巷。
这首歌曲,正是沈小岑的成名曲《请到天涯海角来》。
更让音像公司料想不到的是,这张专辑的销量,居然达到了200万张。
那是1982年,歌曲往往还被人认为是阳春白雪,
随后,沈小岑走上了春晚的舞台。
接着,她又成了国内最早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手。
相比于老一代歌唱家的中规中矩,她在演唱会上,开始尝试着不同的造型。
这也让沈小岑走在了国内时尚的最前沿。
就在自己的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之际,
沈小岑却迎来了人生中一段不美满的姻缘。
还在建筑工地当工人的时候,在一次朋友聚会中,
而比她大9岁的杨景伟,不但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吉他。
所以,杨景伟很快就获得了沈小岑的好感。
不过,沈小岑的父母却反对女儿和杨景伟来往。
少女都有一颗叛逆的心,家人的反对,反而坚定了沈小岑向杨景伟靠拢。
随着沈小岑在此后考入歌舞团,杨景伟也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能力,
眼看着两个人的事业都开始起步,杨景伟却开始了对沈小岑的猜忌。
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沈小岑对杨景伟的爱依旧不改初衷。
但紧接着,杨景伟就因为工作的缘故而去了澳门。
新婚夫妇异地分居,这未免给沈小岑增加了很多烦恼。
那几年,沈小岑经常奔波于上海和澳门之间。
有一次,她向杨景伟提出,要不我也申请调到澳门来,这样就能在一起了。
此后,利用演出的机会,沈小岑多次提出到澳门来的想法,
可都被丈夫冰冷地回绝了。
真正让沈小岑死心的还在后面。
1986年,在一次外地演出的途中,沈小岑不幸出了车祸。
她联系在澳门的丈夫,希望他能回来照顾一下自己。
妻子出了这么大的事,杨景伟居然也没有回来。
那一刻,沈小岑似乎彻底看透了丈夫的面目。
随后,她提出跟其离婚。
祸不单行的是,不久她的大哥又在另一起车祸中去世。
这时候身处国内的沈小岑,也是郁郁寡欢。
与丈夫离婚后,沈小岑的事业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随着开放的不断加深,港台的流行音乐开始在国内风靡流行。
像她这一批在八十年代风靡的歌手,市场也在逐渐地萎缩。
在感情和事业都不顺利的情况下,沈小岑也想换一个环境。
于是1992年,沈小岑带着侄子,也去了澳大利亚。
侄子和妈妈团聚,沈小岑则选择在澳大利亚留学深造。
闲暇的时候,她就到当地的俱乐部或者酒吧里唱歌。
也就是在那期间,沈小岑结识了第二任丈夫。
马丁是英国人,彼时被公司派驻到澳大利亚工作。
在一次去餐厅吃饭的时候,他听到了沈小岑的英文歌。
等他看到沈小岑的时候,没想到居然是一个黄皮肤的东方姑娘。
马丁喜欢沈小岑的歌,两个人渐渐便有了来往。
熟悉之后,沈小岑知道了马丁是一个软件工程师。
据说他年纪轻轻就曾创立过一家IT公司,之后还被比尔盖茨收购了。
彼此在异国相识,这种缘分的触角穿越了万水千山,甚至不惧万里之遥。
沈小岑和马丁相爱了。
过去的辉煌和感情的挫折,在沈小岑的面前已经成为过去。
44岁那年,沈小岑和马丁去了英国。
沈小岑则没事到当地的俱乐部唱歌。
歌曲对于此时的沈小岑不再是事业和追求,而是爱好与梦想。
在当地,人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中国沈”。
一直到2008年,沈小岑才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上海。
她当年的歌唱者身份,已经在时代的洪流中成为一抹回忆。
而当年回国,她则是以舞蹈者的身份,参加了东方卫视的《舞林大会》。
彼时的沈小岑已经51岁,不过站在舞台上,
一路杀进了决赛,也让沈小岑成为了当年年龄最大的选手。
别看年纪大了,但是在训练和比赛中,沈小岑都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
有一次训练,沈小岑的背部不幸骨折。
医生让她好好休息,不过休养一段时间后,沈小岑又投入了训练。
她知道,依照当时自己的伤情,已经不能获得最终的名次,
所以,沈小岑在当时忍着伤痛,参加了最后的比赛。
沈小岑虽然常年生活在国外,但是日常都很中国化。
结婚多年,她和丈夫马丁的感情依旧。
参加了上海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庆典活动。
看着台下的观众,再唱起当年的歌曲,沈小岑不禁热泪盈眶。
当年的创立者,朱逢博、屠巴海以及沈小岑都参加了这场活动。
沈小岑今年没有回国,而是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参加了活动。
一曲《请到天涯海角来》,再次燃起了观众们的回忆。
有趣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当年的女中音歌唱者,
当年正是因为沈小岑的声线不甜美,听起来有些像男孩,才让她演唱的。
如今,沈小岑和丈夫马丁,在一起已经二十多年。
虽然是不同国家的人,不过经过多年的磨合,
两个人已经完全适应了彼此的节奏,同时也接纳了各自的习惯。
爱情和姻缘没有国界,沈小岑幸福的根系,也早已成长为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