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典音乐领跑人
他是第一位“走进”中国的西方古典音乐家
他的音乐融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
他 的音乐远远不止这些
他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底下的一条艺术隧道
几度风雨几度沧桑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波恩
| 贝多芬敲响了中国人民的西学艺术大门 |
1906年 ◀ | 清末民国之初 | ▶ 1915年 |
随着西学东渐的势头愈发强烈,中国的思想先驱们意识到艺术教育对社会思想进步的紧迫性需要。李叔同、鲁迅两大学者推崇贝多芬为西方艺术文化的效仿对象,由此萌发了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的影响。
1906年2月,李叔同发表《乐圣比独芬传》(载自《音乐小杂志》),杂志的扉页是他自画的一幅贝多芬的木炭画并冠以“乐圣比独芬”字样,自此贝多芬以“乐圣”作称的习惯便流传至今。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
1911年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演出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终曲乐章,这是贝多芬交响曲在中国演出最早的确切记载。音乐既让国人初略了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也承载着国人“科学救国”的美好期许。
| 贝多芬传递革命新思想 |
1915年 ◀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 1937年 |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由胡适、、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杨晦、蔡元培、郭沫若等文人学者首当其冲为贝多写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具备着革新精神的贝多芬在中国也就此更受国人推崇。
1920年,郭沫若发表组诗《电火光中》,其中《赞像——Beethoven的肖像》是目前已知最早以贝多芬为吟诵对象的新体诗。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
1923年,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团演出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这是贝多芬交响曲被以中国人为主的乐队演奏的最早确切记载。激荡的音乐鼓舞着国人吹响革命的号角。
| 战火悲鸣贝多芬 |
1937年 ◀ |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 ▶ 1949年 |
这是中国被战火焚烧又浴火重生的一段令人恸哭着坚强的历史。在战争的影响下贝多芬命运多舛又坚强不息的精神成为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与贝多芬相关的出版作品大幅增加。
1946年,傅雷根据法文原版第三次翻译罗曼·罗兰《贝多芬传》,该本传记成为国内最受认可的版本。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
该部作品寓意着竭尽努力之后突破黑暗迎来黎明,常用作战争胜利之后的讴歌。无独有偶,1989年伯恩斯坦也曾指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来庆贺柏林墙倒塌,德国统一。
| 腐恶的镰刀挥向音乐家 |
1949年 ◀ | ▶ 1976年 |
,国内的古典音乐发展放缓。,使得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受难:钢琴家傅聪流离海外,女钢琴家顾圣婴全家自杀、指挥家杨嘉仁自杀身亡……而贝多芬的名声在国内也被贬为“卑劣的资产阶级”。
《红旗》1974年第4期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
尽管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下贝多芬与一众艺术家都没有立身之处,但是贝多芬的音乐和他的英雄精神已如燎原的星星之火,势必在劲风中掀起更大的仗势。
| “乐圣”归来 |
1949年 ◀ | ▶ 2015年 |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经济能力的提升,中国的古典音乐事业也重整旗鼓。贝多芬也不再是国人束之高阁的艺术符号,一系列大规模的演出活动使得贝多芬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庄严的弥撒
生日快乐!
英雄贝多芬!革命家贝多芬!乐圣贝多芬!
感谢您把音乐的种子洒遍世界各地,让华夏大地长出了古典音乐的艺术萌芽。
编辑:橄榄古典音乐 清白
Q:商务合作、投稿?
A:请邮件 liujie@ganlan.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