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咱们的番外时间了。之前我是把这些内容放周末的,但由于最近文章更新的不太规律,索性就不那么死板了。保证是3+1就可以了。就是三篇主要讲张雨生的文章,外加一篇番外。
在今天的内容开始之前,我还要纠正上一篇文章的一个小错误。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又名“命运交响曲”,当时大脑短路写成了“英雄交响曲”。
由此可见,对于古典音乐我并不是特别专业。我所讲的内容也只代表我个人,只是我个人听音乐的心得体会而已。
咱们今天要聊一个有趣的话题,也是古典音乐圈长盛不衰的话题之一:莫扎特和贝多芬到底谁更牛?
之所以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就是因为它太有点聊了,而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能彻底地说服谁。
先来说说莫扎特吧,你应该不会对他太陌生。首先,你知道他是个神童,其次,你知道他英年早逝。
你可别小看这两点,实际上它对我们理解莫扎特的音乐非常重要。
他是个“神童”,所以他的音乐有极强的技巧感,而且品质也都极高。
但由于他英年早逝,所以他的音乐还没来得及发生质变,就戛然而止了。这点和咱们的宝哥有些相似。
莫扎特只活了35岁。但在他这短短35年的时光里,作品数量实在惊人。比如交响乐作品,莫扎特就有五十部左右。而贝多芬只有九部。
另外在歌剧方面,莫扎特也写过了五六部作品,其中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就有三部:《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
所以他不仅高产,而且作品的质量都极高。这一点是后来的音乐家无论如何赶不上的。
在音乐的世界里往往存在着这么一个规律,就是大家越耳熟能详的作品,其艺术含金量往往越低。
现代音乐就更是这样了。街头巷尾大家都会唱的歌,往往都是口水歌。
但莫扎特不同,他的作品不仅多,不仅艺术含金量高,而且流传得还非常广。能兼具这三点实在是太难了。
比如我们可以听一下下面这首作品。
这是莫扎特较为晚期的一部交响乐作品,叫做《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
怎么样,听着是不是很耳熟?莫扎特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作曲技巧已经完全成熟了。可以说,它是代表了莫扎特最高成就的交响曲之一了。
除此之外,莫扎特留给世人的经典作品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些
你会发现,莫扎特的音乐是非常阳光向上的。他几乎没有特别悲的作品,即使是小调作品,他也会加入很多不同的音符,给人一种短促的跳跃感,也是较为欢快的。
好了,莫扎特的音乐特点就先介绍到这里。你只需记住一点。
就是莫扎特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艺术品质高,而且经久不衰。能够同时满足这三点的,莫扎特是极为少数的其中之一。也因此,他可以跻身为世界超一流的音乐家。
世界超一流的音乐家我认为只有三位: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至于舒伯特、门德尔松都属于是一流音乐家。
好了,接下来该讲讲贝多芬了。
如果比作品的数量的话,那莫扎特基本上可以吊打贝多芬。莫扎特只活了35岁,就已经有五十多部交响乐作品了,而贝多芬活了50多岁,也就只有区区九部而已。
所以比作品的数量,那贝多芬肯定是不行的。另外,莫扎特的作品旋律都朗朗上口,非常悦耳。
但你再听贝多芬,那苦大仇深的劲儿就别提了。他的作品就显得特别“直”,就是直来直去的,听上去没有莫扎特那么地柔软,那么舒服。
所以,如果要从作品的悦耳程度比,那贝多芬也是不及莫扎特的。
但是,我还是认为贝多芬的成就是高过莫扎特的。
为什么呢?
首先看对后世的影响。莫扎特的作品的确好听,流传得也广。但很少有后来的作曲家是直接受莫扎特影响的(除了贝多芬)。
后来的像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等。这些大咖基本都翻弹过贝多芬的作品,或者改编过贝多芬的作品。但很少,至少我没听过他们谁改编过莫扎特的作品。
再来看作品的深度。莫扎特的确是把很多曲式都发挥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但那只是从审美的角度看的。如果从音乐的深度来看,那他是远远不及贝多芬的。
比如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这个曲子你听着是不是觉得特别无聊,就是一条旋律来来回回、来来回回……我最早也是这么觉得的。
但当你听了N多遍以后,就会发现旋律背后的和声是在不断变化的。
说到这儿,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点点乐理的知识。就是得解释下“和声”这个概念。
和声就是三个音或者更多的音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同时响起。比如C和弦,它的组成音就是1、3、5。这里的1(do)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又叫根音。
《月光奏鸣曲》牛就牛在,它的根音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实只有一点点微弱的不同,但就是这么点微弱的不同,导致每一遍旋律都有些不一样。如果你仔细听就能听出来,它不是循环一模一样的旋律的。
另外,在交响乐作品中,就更体现出贝多芬的与众不同了。
贝多芬虽然只有九部交响曲。但这九部作品那真是一部比一部牛。这么说吧,即使他这一辈子只写过这九部中的任何一部,都足以名留青史了。更何况是九部凑齐呢。
比如,我个人认为他成就最高的一部交响曲,就是他的第九部交响曲,简称“贝九”。
你会发现,相比于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色彩更加丰富一些。
他既有田园牧歌式的作品,也有温柔静谧地作品,还有这种慷慨激昂的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莫扎特就显得略微有点单调了。
后来的音乐家们都觉得是贝多芬把交响曲这种曲式写到尽头了,所以他们也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别的曲式上了。
由此可见,贝多芬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多么地深远。这种影响力是莫扎特远远不及的。
不仅如此。贝多芬很多晚期的音乐都有一种特别不和谐的感觉。
因为作曲家在写一段曲子的时候,会考虑到和声之间的衔接。有的和声之间如果连着会特别怪。比如F和弦接一个Fm和弦。这是极为别扭的一种连接方式。但就是这种方式,在贝多芬后期的作品中经常能见到。
所以在这些作曲技巧上的创新上,贝多芬也是远远超越前人的。
这也就难怪为什么贝多芬是“乐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