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王澍来到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呈现本年度最后一场“加料黑白键”讲座,他向观众揭秘了二十世纪音乐的真实面貌。
在众人印象中,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不太能被大众接受。这些所谓“不好听”的音乐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王澍向观众一一道来。
作为大家普遍熟悉的作曲家,德彪西的作曲灵感由印象派绘画中获得。在作品《月光》中,他试图用钢琴音色描绘光与影,营造绘画中的“点”与“线”。但总体上来讲,德彪西的音乐还是考虑到了前辈肖邦、李斯特等人在钢琴上营造的乐音效果。
到了勋伯格、韦伯恩、贝尔格时代,他们开创了“新维也纳乐派”,整个音乐性质走向无调性,音乐音响逐渐崩解。
谁管你听不听!
光有“音”没有“乐”?
难?听!
王澍将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与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帕特作比较,用最直观的听觉语言引起在场观众的共鸣。
此外,还为观众分析了20世纪音响效果,还为观众介绍了一首有意思的作品——约翰·凯奇的《4分33秒》,钢琴家坐到钢琴前,打开琴盖,默坐4分33秒。然后起身,向观众鞠躬意。
让我们试着感受一下交响版本的《4分33秒》▼
凯奇想用《4分33秒》告诉人们: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应该被剔除。
就像本场讲座想告诉大家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无声中也包含着有声。虽然那些有性格的音乐“很难听懂”,但我们依然要学会去仔细地“听”。
关注微信官方帐号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请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们吧!
长按二维码直接加入我们,一起进入“古典音乐的殿堂”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官网购票,喜欢我们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