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莫扎特逝世150周年。
“每分钟都想着战争,
把这一年标记为莫扎特年。
挪用伟大的艺术和历史人物,
。
的神秘背景、和犹太人的亲密合作······
尽管明显不相容,
第三帝国仍将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用于
。
:第三帝国对一个文化偶像的歪曲滥用》
。
文/罗梦雨
音乐和其他文化产品一样有生产和消费两大过程。音乐生产关注音乐的制作、表演等产出过程,而消费除了包含对音乐的购买行为之外还包括受众对音乐的认知和感知。。纵向来看,;横向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特征也导致了风格迥异的音乐生产和消费。,,了解其中的暗潮涌动。
,并不是近年兴起的思潮。美国学者理查德·克劳斯于1989年出版的《Piano and Politicsin China》关注中国中产阶级对西方音乐以及钢琴的象征性斗争和挪用;美国学者科瑞尔·托莫夫2015年出版的《Virtuosi Abroad》分析冷战时期,苏联通过古典音乐和苏联音乐家的海外演奏在文化上与美国竞争并展示苏联文化实力。上述两本书以古典音乐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为读者理解音乐生产和消费提供新的视角。一方面,古典音乐理论上是普罗大众都能接受的语言,并不会因为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出现较大的理解障碍;另一方面,古典音乐又是非常抽象的,它的具体含义不如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化形式容易理解;此外古典音乐还是,按法国社会学家皮耶·布迪厄的说法,“正统”(legitimate)的文化形式,即普遍意义上上层阶级的高雅文化。因为它的生产和消费需要大量文化资本来解读,古典音乐的消费差异便可自然划分社会阶层。:,也是东方世界中产阶级彰显现代性的高雅文化。但很可惜上述两部著作都没有中文译本。在中文语境中,大部分理解音乐的视角仍较集中于音乐本身的生产和消费过程。
莫扎特《德国颂》的扉页,。
。原书由英国学者艾瑞克·莱维于2011年出版,中文版由为多家交响乐团撰写和翻译曲目文案的学者杨宁翻译,并于2017年出版。,通过大量档案史料分析第三帝国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强行表征和引导,以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争夺权力场域和文化场域的“正统性”。,作者还关注了其他文化艺术作品对莫扎特作品的表征以及德国受众,。笔者认为该书的突出贡献除了提供理解音乐生产和消费的新视角之外,还通过详实且珍贵的一手档案数据(如剧目表、、德国古典音乐界以及受众的举动并分析原因。
此外,,,将音乐简化成一个符号而忽略了其艺术价值。。如该书第四章“把莫扎特雅利安化”中,,还分析了其他演奏家对莫扎特音乐作品的演奏方式及其内涵。,对音乐的艺术性有了较丰富的展示。
不论作为通俗读物还是学术著作,。,将单个的文化现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串联,为读者提供理解音乐新视角的同时也呈现出一部生动形象又充满辩证思维的社会文化史。
:第三帝国对一个文化偶像的歪曲滥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