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设施资讯>莫扎特《第17号钢琴协奏曲》赏析
内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之家。他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音乐。年仅6岁跟随父亲在欧洲多个地方演出,并使不少音乐家和有识之士惊叹不已。莫扎特写作之轻松与神速使他的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作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才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离不开刻苦与勤奋。莫扎特曾说:“人们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实际上,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许多次。”1791年莫扎特贫病交加在维也纳逝世,享年仅35岁。 他在有生之年一共留下了600余部音乐巨作。这首《第十七钢琴协奏曲》,G大调,K453,创作于1784年4月,6月13日在德普林克的浦雷亚府首演。共3个乐章:
1.快板,G大调,协奏曲型的奏鸣曲式。先由第一主题开头序奏,强有力的推移部有进行曲风格,后半部木管风格的音型引出第二主题。小结尾后,钢琴经原型奏第一主题,D大调的新第二主题登场,在木管优美应答后,发展部钢琴奏幻想型的琶音。再现部用幻想型的琶音导入两个第二主题。
2.行板,C大调,自由的变奏曲。序奏型的5小节重复5次后,由木管吹奏的主题经由G小调、D小调、降E大调变奏,渐渐加入热情的成分,再回到清纯。
3.稍快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轻快的主题,第一变奏以钢琴为中心,第二变奏旋律交由长笛、钢琴以三连音符快速音群加以润饰,第三变奏木管与钢琴轮流表现,第四变奏转G小调,第五变奏再转回G大调。最后是急板收尾。
在这首乐曲中,管弦乐引入一段著名的椋鸟(俗称八哥)啼叫的旋律,轻快而欢乐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主旋律由两个乐句构成,每个乐句都会重复演奏,钢琴声随后加入进来,演奏的是第一乐句的变奏,并且重复演奏。第二句的旋律变化不大,但会有管弦乐轻生的回声,第二乐句旋律重复完毕后,管弦乐队回到主旋律的演奏,钢琴则作为轻快的伴奏。所以仔细一听,会发现整个乐章中的相同旋律不断变化,钢琴和其他管弦乐器轮番演奏,尽管其音色一直在变化,结尾之处又回到了开始的样子。这首乐曲表面看来又是很简朴的,尤其是它的末乐章,主题先用了一个近乎民歌的简单、明朗的曲调,然后是一连串越来越欢快的变奏,在乐队配器缺了好几样的情况下,居然能有非常灿烂、热闹的效果。这是《G大调第17首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为他所器重的一位学生——芭芭拉.普洛耶所写,芭芭拉·普洛耶颇具才气,深得莫扎特的器重,以致于特地为她写了这首《第十七钢琴协奏 曲》,供她在音乐会上演奏。莫扎特从小就对动物非常喜爱,尤其是鸟类。其中,他最经常养的正是椋鸟(俗称八哥),椋鸟的特殊能力是能够模仿和学习周围环境的声音。首演第17协奏曲之前半个月前,在莫扎特的悉心教导下,莫扎特养的椋鸟学会了用口哨吹出第17协奏曲末乐章开头的前5小节的音谱。这段末乐章的曲谱是第17协奏曲主题旋律的升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