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神童”莫扎特创作音乐的能力有多强?
听说他天生有绝对音感,作曲不用打草稿
写曲子的速度比别人抄还快
而且旋律性和平衡感超一流
他不但能搞定当时业界普遍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德语,用这种“不适合歌唱”的语言普出了优美至极的旋律;还能搞定从18世纪奥地利到21世纪全球各地品味挑剔的观众,他最后的一部歌剧(也是最后一部完成的作品)《魔笛》至今仍然是全世界上演得最频繁的歌剧之一。
下面用五宗“最”带你读懂音乐神童!
最后之作
《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他仍然呈献出这部华丽而欢乐的歌剧,精美机智的旋律如行云流水,在其中完全嗅不到一丝苦痛。从《唐璜》到《魔笛》,他的歌剧一部比一部接近完美。他的成名或许是得益于无出其右的天分,然而他之所以传世,则是因为他在短短的人生里,从未有一天停止过对伟大的追求。
柏林喜歌剧院版《魔笛》剧照(下同)
最高音
歌剧史上出现过的人声最高音,便是出现在《魔笛》中夜后所唱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这首咏叹调是夜后不惜以断绝母女关系相威胁,命令帕米娜公主杀死大祭司萨拉斯妥所唱。这是一首情感激越、充满仇恨、难度极高的花腔女高音唱段,音乐的华丽与力度非比寻常,是花腔女高音声部技巧与表现力高水平的体现,几处音高达到了High f 3,能否完整唱完都是问题,更不用说表现出恰如其分的情绪。
莫扎特之所以要创作一曲如此高难度的咏叹调,是因为他的大姨子约瑟华·韦伯(Josepha Weber)在首演时扮演“夜后”一角,而她的声音正有此特长,所以这首咏叹调是专门为展现这位花腔女高音的才华而量身定做的。素喜挑战高难度的流行天后蔡依林在最近的几场演唱会中也挑战了一把“夜后咏叹调”。
想听听这首逆天的咏叹调,请移步今天的【每日一曲】,将有更详细的介绍~
最内涵
王子救公主,黑心母后上演大反派,捕鸟人插科打诨抖包袱……你以为《魔笛》真那么简单?图森破!看似通俗好懂的故事情节,其实埋藏了莫扎特很多小心思!《魔笛》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比如塔米诺王子与捕鸟人帕帕基诺的对比,一个是追求理想、贵族式的人物形象,另一个是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务实型角色,这对“超我”和“本我”的搭档制造出非常强烈的戏剧效果。还有萨拉斯妥代表太阳,象征光明与与理性,浑厚的男低音展现男性特质;夜后代表黑夜,象征混乱与蒙昧,尖锐而高亢的花腔女高音与其形成鲜明对比……而把这么多象征色彩毫无违和感地融入戏剧与音乐当中,这就是天才的本事了。
最悬疑
众所周知莫扎特是“”成员,但除了历代成员中有不少震古烁今的各界大神(孟德斯鸠、歌德、华盛顿、丘吉尔……等)之外,外界对这个神秘的组织了解甚少。但据不少人考证,《魔笛》中多处都有暗示出这个组织的一些仪式、教义等内容。甚至有人推测,莫扎特英年早逝并非因为贫病,而是因为《魔笛》对的泄密而遭到暗杀……尽管这个猜测至今仍未证实,但从此却让《魔笛》成为了最具悬疑色彩的一部歌剧作品。
最萌
要数《魔笛》中最萌的角色,当属捕鸟人帕帕基诺!这位从名字到对白都散发出“萌萌哒”气质的角色,可以说是莫扎特本人在剧中的投射。帕帕基诺的任务是协助塔米诺王子救出帕米娜公主。对于这位老实巴交,哼着乡村音乐的捕鸟人来说,让他来和王子一同承担“恢复世界秩序”的重任,确实也有点为难。但即便如此,他和王子这对搭档最终还是胜利了。帕帕基诺和帕帕基娜也成为了一对快活的人间夫妻。
一起来听听帕帕基诺的咏叹调《我是一个快乐的捕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