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说,给“古典音乐”的“古典”二字追本溯源的话,那么“古典”是并不存在的。人们所欣赏的,只是“经典音乐”(Classic Music)而已。而站在经典的角度上说,任何领域里,都有难以逾越的“经典”的存在。
因此,用涅槃乐队的经典名曲《少年心气》(Smells Like Teen Spirit)来形容在音乐剧领域里的一部即将成为经典的作品——法国版《摇滚莫扎特》(法扎),似乎是再合适不过的。
或许是篇幅使然,又或许是对于大众接受程度的考量,法扎对莫扎特本来就短暂而且相对简单的一生,做了更加简化的处理。在整个音乐剧中,莫扎特的一生被数个片段高度性地概括,而再度概括这种“概括”的,则是二十余首混杂了摇滚和古典乐配器,金属、艺术摇滚、流行摇滚和美声唱腔的歌曲。
实际上,在法扎的叙述中,莫扎特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不俗的天才,并依仗于这种天赋,做出了许多令其身陷囹圄的行为和举动。
若不是他那耀眼的才华和天赐的能力,或许,他只是一个早亡的叛逆少年而已。聪明的法国人对这一点了然于胸,所以全剧以《安魂曲》中的《震怒之日》开场,不仅用辉煌的气势宣示了天才的诞生,又为天才的陨落,定下了基调。
紧接着,莫扎特开始了自己的一生,在有着小米之称的米开朗琪罗·勒孔特的演绎下,一个画着烟熏妆、四处玩乐留情,有着“少年心气”的莫扎特登场亮相。
在舞台上,小米的演出,算是完成了编剧对莫扎特的四种设想:天才、轻狂、单纯以及执拗。他在舞台上的上蹿下跳、左扭右跳,甚至是狂笑和发癫,很好地诠释了“舍悟离迷,六尘不改”这个暗语。
莫扎特在35岁的时候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安魂曲》。而小米则在35岁接到了莫扎特这个角色,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逆袭。小米的唱腔,华丽但不失清新和近人;虽然属于摇滚,但却并不是烟嗓,更不是枪花那种金属嗓。所以,他来出演一部需要“讲故事”的音乐剧,是再合适不过的。
既然是“音乐剧”,那么就一定要塑造人物。莫扎特的形象,已然定型,编剧只有从莫扎特的“好基友”——萨列里身上寻找突破口了。与米洛斯·福尔曼在《莫扎特传》里,把萨列里塑造成一个卑鄙小人不同,在法扎中,萨列里与莫扎特“基情满满”。
一方面,他觊觎莫扎特的才华,仰慕这种天赋;另一方面,他一直在用自己的力量和社会经验,暗中保护着莫扎特。当莫扎特把《后宫诱逃》的总谱递交到他手上时,萨列里霎时间明白,依靠自己的才华,他只能了解莫扎特的才华。此时,女高音高唱的咏叹调《悲伤已成为我的命运》——成为了萨列里的命运。
随后,整剧进入了最大的华彩片段,萨列里的心理活动此时走上了舞台。他高唱了一曲《多么美好的痛苦》(Le bien qui fait mal),表达了自己对于莫扎特的仰慕之情。此时,整个舞台迸发出了真正的魔力。
假如说之前的情节,不过是舞美、灯光、音乐、伴舞等等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做好本分”的话,那么这一只曲子,则是整个音乐剧的艺术团队最伟大的合作。
从舞台的呈现来看,充满挑逗和色情意味的舞蹈和造型,完完整整地表达出了萨列里心中的矛盾。架子鼓、电吉他、弦乐的配器混杂了电音和效果器,编织了感染力极强的riff效果。
服道化,在这一刻,犹如真的莫扎特灵魂附体。当然,类似的舞台呈现,还出现在了最后一曲,《活到极限》。这是一首抒情摇滚,由莫扎特和萨列里合唱。在去除了摇滚的狂暴与愤怒后,平静的歌曲,把两人之间“惺惺相惜”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
当然,现代观众的审美,或许不会这么“古典”。所以在很多版本的解读中,有人甚至表示称,这是莫扎特和萨列里“相爱”的明证。玩笑归玩笑,法扎对历史上存在争议的萨列里的“洗白”塑造,颇为深入人心。《安魂曲》适时响起,女高音的花腔昭示着一个天才的消亡——当然,天才生命的消亡,并不意味着作品的消亡——莫扎特身后的事情,人们都已经清楚了。
对于古典乐迷来说,这一出摇滚音乐剧,或许难以满足他们对于莫扎特的某种幻想。毕竟,这一出“带有故事情节的摇滚演唱会”,是一个娱乐化的产品,而不是严肃艺术作品。
不过,法扎却在娱乐化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了莫扎特天才而又短暂的一生,通过剧中20首莫扎特作品的引用,让人们了解到了莫扎特的伟大之处。每当莫扎特的音乐响起,摇滚的气场和气势,荡然无存,古典音乐的“经典之处”,即便在不懂音乐理论的观众耳中,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传播古典音乐,似乎成为了这一出“摇滚音乐剧”无心插柳的“副产品”。
《摇滚莫扎特》演出信息
演出日期:2018.1.2-1.21
演出时间:19:30/14:00
演出地点:上汽·上海文化广场 主剧场
演出票价:1080/880/680/480/280/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