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时间看"文字",我们插入了广播版。
您点"阅读原文"也行,我们把它读给你听!
莫扎特,歌剧“人性”全景图(下)
▶
莫扎特抱着热忱与敏锐的戏剧感写《伊多梅尼欧》,因为提奥多选地侯当时把著名的曼海姆宫廷乐团带到慕尼黑,莫扎特面对的是那个时代欧洲最先进、最优秀的乐团,而且还有一个能力出众的歌剧团体供他使唤。爱因斯坦这样说,“莫扎特从未像《伊多梅尼欧》一样在歌剧乐谱中投注过那么多的音乐,而且是那么精心讲究,甚至变化多端、色彩缤纷、充满音调象征主义的配器法,都代表着严肃歌剧漫长历史上的一个独特高峰。”
莫扎特把逐渐式微的严肃歌剧形式带到了崇高的表达、精巧的作曲风格与更具人性的层面。《仁慈的狄托》在叧方面使得严肃歌剧成了明日黄花,或者根本就是这类歌剧的绝唱。剧中的咏叹调闪现着温和的微光,虽仍是以名家风格写成,但已遵循着不同的模式,先是附有伴奏的宣叙调,然后是慢板乐段,接着才是主要的花腔快板部分。
莫扎特1782年用喜歌剧《后宫诱逃》把自己推荐到维也纳,这部作品是当时流行的土耳其式歌剧的衍伸,但另一个重要的外因是奥皇约瑟夫二世喜爱德语民族歌唱剧甚过意大利歌剧。此剧的结构后来成为一种标准模式,并延续到维也纳轻歌剧之中:通常包括一对严肃的情侣,一对滑稽的情人,以及他们的情敌。这部作品明显是一种混合形式,严肃的情侣与后宫的监督以带有花腔的咏叹调表达情怀,另一对滑稽情侣则以代表较多传统歌剧的成分。《后宫诱逃》是莫扎特第一部立刻受欢迎的舞台作品——不过只盛行於德语区。
博马舍的喜剧《费加洛的婚礼》是《塞维亚的理发师》的续篇,很明显是法国大革命之前的作品。这部戏本来在维也纳被禁演,但1786年莫扎特与才华横溢的剧作家达邦特获准依据这个舞台剧谱写成一部喜歌剧,描写小人物如何用智慧与贵族的专横权力做斗争。错综复杂的谋略像精华的时钟一样在四幕中逐步展开,但夹杂其中的人物不再是类型代表,而是充满着矛盾的鲜活角色。
喜歌剧在他们手中已提升为人物的喜剧;咏叹调浓缩成对角色的描绘或对处境的叙述;活泼的重唱则带领情节推进。第二幕与第三幕的终曲变成扩大冲突的地带,几乎所有人都相互对立,但每一个人都能在紧密的演唱中保持独立个性。
《唐·乔凡尼》1787年在布拉格首演,这部戏谑戏剧的焦点,不论是音乐还是戏剧本身都一样来自每幕终结时的团体场面。第一幕结束时,由舞台乐队奏出互相冲突的舞蹈节奏衬托不同团体的对立,是一段结构复杂的杰作。源自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唐璜故事,经过中立的讽刺性处理,在此有很多复杂的层面。这位好色的掠夺者周旋在严肃歌剧、悲喜人物与喜歌剧的各式代表之间。过去的泾渭分明这时变得混淆起来——这是1800年代的歌剧对时代变动的反映。
后来,十九世纪的人们对1790年公演的《女人皆如此》并不认同,他们认为莫扎特与达邦特合作的最后一部喜剧过於挑逗与異想开。理查·史特劳斯一向崇拜莫扎特,他是第一位改变人们看法的功臣。《女人皆如此》只有六个角色,依照法国喜欢的方式对称搭配,在我们的时代被看作是一种黑色喜剧,是对多变情感的一种半嘲讽半放纵式的寓言。莫扎特透过充满感官美感的音乐,以一种既考究又神秘的程序将那不勒斯式的喜歌剧提升为对人性弱点的关注。
自约瑟夫二世的开明改革以来,德语歌剧的呼声愈来愈高唱。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去世之前几周,维登自由厅成功地首演《魔笛》。这部舞台作品结合风格对比的要素,创造出一种看似天真,但实际却有多重层面的歌剧。全剧包含了严肃歌剧《夜之后》、格鲁克的《简短的咏叹调》、莫札特式戏剧结构“复乐的终曲”、壮丽的布景与效果、东方神话故事、的博爱观念与维也纳郊区闹剧的种种要素。剧本由兼具歌手、演员、经纪人与剧作家等多重身份的徐卡尼德写作:人们在考验中获得净化,并一步一步迈向幸福。古典的人性理想弥漫全剧,歌德曾想过要写作第二部《魔笛》,但最终放弃了。
时至今日,莫扎特这部最后的歌剧《魔笛》仍然发人深思。
(文/茶茶斑竹)
背景音乐列表:
1.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咏叹调
2.唐璜 序曲
3.后宫诱逃 Hier soll ich dich denn sehen
4.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咏叹调
5.唐璜 Madamina
6.女人皆如此 Act 2, Scene VIII Aria Guglielmo
7.魔笛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知乐——古典音乐知识文库
我是古典音乐的“外卖”。
感谢您关注我,
若您爱我,
请把我告知更多人。
让我服务于千家万户。
点这里听高清语音版吧!